欢迎光临~hth官网app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深度】晶盛机电在手设备订单再破新高半导体材料业务蓄势待发;研发投入不足却大手笔理财 微导纳米核心设备面临替代风险;双元科技威迈斯茂莱光学拟科创板IPO

时间: 2023-11-29 17:02:11 |   作者: 产品中心

  2.【IPO一线】派瑞气体科创板IPO获受理 募资16亿元投建电子特气等项目

  3.【IPO一线】比亚迪/欣旺达供应商双元科技拟科创板IPO:募资6.52亿元投建智能测控装备等项目

  4.【IPO价值观】研发投入不足却大手笔理财 微导纳米核心设备面临替代风险

  5.【IPO一线】威迈斯拟科创板IPO:募资约13.32亿元投建两大新能源汽车电源等项目

  6.【IPO一线】茂莱光学拟科创板IPO:募资4亿元投建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等项目

  集微网报道,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晶盛机电,股票代码300316)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炉装备制造商,是国内领先的泛半导体材料装备和LED衬底材料制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以半导体单晶炉起家,随市场的发展和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渐拓展到光伏、LED照明领域,围绕硅、碳化硅、蓝宝石三大半导体材料开发出一系列关键设备。公司主要创始人多位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背景或浙江大学任教经历。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曹建伟,董事邱敏秀。邱敏秀与其子女何俊、何洁为一致行动人。邱敏秀直接持股2.97%,曹建伟直接持股2.77%,何俊直接持股0.66%,并通过绍兴上虞晶盛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间接持股48.24%。

  邱敏秀:浙大的博士生导师,任职过浙大的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教师、实验室主任、副所长、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在机械设计、流体传动及控制、电液控制技术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参与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课题以及省部级科技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曹建伟:工学博士,在机电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获得多项省级荣誉。曾任慧翔机电董事,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晶盛机电前身系上虞晶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以技术起家,最早脱胎于2006年浙江省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全自动大规模集成电路单晶硅生长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由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邱敏秀带领团队组织金轮机电、慧翔电液、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攻坚此项目,于2006年12月正式创立。

  第一阶段(2017-2012):2007年,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全自动直拉式单晶硅生长炉,同时慧翔电液开发出单晶硅生长炉全自动控制系统,突破了高端晶体硅生长炉设备长期被海外大规模的公司垄断的产业格局。此后,晶盛机电逐步的提升晶硅生长设备得技术水平,适应行业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持续提高其在光伏、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2010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

  第二阶段(2012-2017):公司凭借对晶体生长技术的理解,以单晶硅生长设备为核心,逐步进军蓝宝石、LED照明领域,开始丰富其半导体设备产品。在 2012 年行业处于周期谷底,公司营业收入出现较大下降时,晶盛机电通过 IPO 融资进行产能扩建并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2012 年以前京运通占据晶硅炉的最大市场占有率,经过 2011-2015 年的这一轮光伏行业周期,晶盛机电成为晶硅炉的行业龙头。2016年成功研发出多种光伏领域的加工设施、半导体设备全自动晶体滚磨一体机。2017年8英寸区熔硅单晶炉(半导体级)通过国家02专项正式验收,并成功研发12英寸半导体超导磁场单晶硅生长炉。此外,公司于2013年设立晶环电子,从事蓝宝石晶体材料业务,开始进军蓝宝石领域。2014年设立晶瑞电子,建设年产1200万片蓝宝石项目,2016年定向募资13.2亿元发展蓝宝石、高效晶硅电池项目。2015年收购中为光电,助力打造自动化生长线年与中环合资成立中环领先半导体,进一步拓展公司半导体业务布局。

  第三阶段(2019-至今):新兴起的产业业务布局逐渐完备,享受能源结构转型红利期。公司对新材料晶体生长技术建立“研发一代,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战略布局,继续围绕光硅、蓝宝石、碳化硅三大主要半导体材料开发出一系列关键设备,并延伸到化合物衬底材料领域,自主研发IMES智慧工厂管理系统、晶体生长云海BI智能管理系统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化、少人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公司产品应用于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LED、工业4.0等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

  截止到2021年报告期内,晶盛机电子公司众多,覆盖单晶炉、石英坩埚、蓝宝石等业务。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多围绕公司的业务布局进行生产经营。求是半导体、上虞晶研、晶创智能、中环领先等企业主要是做半导体领域相关业务。2021年3月,晶盛精密与日本的普莱美特株式会社共同成立了绍兴普莱美特,打造半导体核心精密真空阀门部件的国产化基地。美晶新材料主要进行半导体耗材石英坩埚的开发、制造、销售,2021年3月其在内蒙古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内蒙古鑫晶新材料,主要是做石英坩埚产品、石英晶体的开发、制造和销售。内蒙古晶环、晶瑞电子、宁夏鑫晶盛主要从身蓝宝石领域相关业务;浙江科盛主要进行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开发;中为光电、霍克视觉等主要助力公司布局工业4.0领域;晶盛四维、晶盛星河等主要是做配套软件开发。

  晶盛机电公司的营业收入大多数来源于于设备及其服务的销售。2021年度,晶盛机电公司营业收入金额为人民币596,135.95万元,其中设备及其服务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497,664.02万元,占据营业收入的83.48%。

  公司所处的硅片制造环节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最上游。半导体行业正处在国产化替代的大趋势之下,行业有较为确定的成长性。

  在硅材料领域,我国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占有率小,2018 年全球半导体硅片销售额为112亿美元, 而同期中国大陆的销售额为9.9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仅为 8.86%。2011-2019 年国内市场半导体硅片销售额增速高于国际市场增速,这奠定了我国半导体硅片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开发出了应用于光伏和集成电路领域两大产业的系列关键设备,包括全自动晶体生长设备(直拉单晶生长炉、区熔单晶炉)、晶体加工设施(单晶硅滚磨机、截断机、开方机、金刚线切片机等)、晶片加工设施(晶片研磨机、减薄机、抛光机)、CVD设备(外延设备、LPCVD设备等)、叠瓦组件设备等。目前,晶盛机电已完成了拉晶、切片、抛光、外延四个生产环节核心加工设施的全覆盖。

  拉晶环节:晶盛机电在 2009 年和 2011 年承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mm 硅单晶直拉生长装备”和“8 英寸区熔硅单晶炉国产设备研制”,实现了半导体级单晶炉的双重技术路线布局。在此基础上,晶盛机电 2017 年自研完成了12英寸硅片用半导体级超导磁场单晶硅生长炉。目前,公司的 8 英寸单晶炉的客户有中环股份、有研半导体、合晶科技、上海新晟(沪硅产业)、奕斯伟、高景太阳能、双良节能、晶科能源、上机数控、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立昂微、中晶科技、神工科技等国内主要硅片厂商。其中,公司向中环股份2018-2021年平均销售占比达35%,2021年高达50%。公司在国内形成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护城河。公司 12 英寸长晶炉已经在部分企业完成验证并部分出货。由于半导体行业存在较长的验证周期,硅片厂商不会轻易更换设备,客户黏性较强。随着国内 12 英寸硅片规划产能的逐步落地,晶盛机电有望在本次扩产潮下充分收益。

  抛光环节:12 英寸硅片的设备投资额中,抛光环节占比约为 60%,抛光环节也是 12 英寸大硅片能否达到下游需求最核心环节。2019 年新修订的《瓦森纳协议》中将满足 14nm 制程工艺的抛光机列入限制出口名单,这使得国产大硅片难以满足先进制程芯片的工艺技术要求,进而导致了全球 93%的硅片市场占有率被国外五大硅片企业所占据。国内硅片企业要想在全球硅片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首先完成设备端的技术突破。晶盛机电的 12 英寸双面抛光机、最终抛光机等设备目前已达到《瓦森纳协议》中涉及出口管制设备的技术指标,具备了一定的国产替代能力,目前正在客户端验证。晶盛机电的 8 英寸硅片抛光机、研磨机已经推向市场。

  2017年,晶盛机电与中环股份、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晶盛机电持有中环领先10%的股份,中环股份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 60%的股份,无锡发展持有30%股份。中环领先主营业务为半导体硅片,是 2019 年中环非公开发行募资投资 8-12 英寸硅片项目的实施主体。参股中环领先一方面能够加强晶盛机电半导体硅片设备的销售,更重要的是,与中环领先的股权关系,可以帮助晶盛机电缩短产品验证周期,获得下游企业的意见反馈,从而提升设备的研发和迭代效率。

  2021 年 10 月 26 日,晶盛机电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拟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资“12 英寸集成电路大硅片设备测试实验线项目”(以下简称“测试项目”)和“年产 80 台套半导体材料抛光及减薄设备生产制造项目”(以下简称“设备项目”)。目前晶盛机电的抛光、减薄设备得技术参数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正在客户端验证。设备项目能够补齐晶盛机电在产能端的不足,满足未来12英寸硅片扩产潮带来的设备需求。

  2021年,国内光伏行业持续快速地增长,下游硅片厂商积极地推进扩产进度,大尺寸硅片扩产项目纷纷落地。晶盛机电紧抓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地推进大尺寸单晶炉及智能化加工设施市场拓展,协助客户建立规模化市场优势,光伏装备业务迅速增加,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另外,公司基于客户项目情况,在乐山、包头、曲靖、西宁等地布局设立服务中心,搭建沟通服务平台。因此2022-2023 年光伏硅片的高景气度将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强有力支撑。国内半导体硅片产能扩建处于上行周期,公司 12 英寸半导体设备目前已送至客户端做验证,考虑到半导体行业 1 年左右的设备验证周期,和公司募投的半导体设备项目 2 年的建设周期,预计公司半导体设备营业收入将在 2024 年迎来快速增长。

  2021年,晶盛机电蓝宝石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937.63万元,同比增长100.78%。公司近几年在蓝宝石材料上的布局,给公司带来了新的营收曲线 年晶盛机电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投资“年产 2500 万 mm 蓝宝石晶棒生产项目(以下简称“内蒙项目”)”“年产 2500 万 mm 蓝宝石生产项目扩产项目”“年产 1200 万片蓝宝石切磨抛项目”,其中“年产 2500 万 mm 蓝宝石生产项目扩产项目”在 2021 年 10 月变更为“年产 600 万片蓝宝石切磨抛项目”。公司目前成功掌握国际领先的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已成功生长出全球领先的700Kg级蓝宝石晶体,并实现300Kg级及以上蓝宝石晶体的规模化量产,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持续推进蓝宝石材料降本,彰显出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

  蓝宝石晶棒方面:内蒙项目第一期在2016年已经投产,产能在1200万 mm/年, 内蒙项目预计于2022年末达产,全部产能建成后将达到2563万mm/年。此外晶盛机电与蓝思科技在2020年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3500吨蓝宝石产能(以下简称“宁夏项目”),一期项目在2021年12月份投产,预计在2023年宁夏项目全部达产,届时公司蓝宝石产能预计达到4800吨/年,形成产能上的优势地位。

  蓝宝石平片方面:晶盛机电将原有长晶项目变更为价值量更大的加工项目,2022 年底将形成1800 万片/年蓝宝石平片产能,与蓝宝石晶棒产能相匹配。对比同行公司,2022 年 3 月天通股份公告拟投资“年产 1300 吨蓝宝石晶体项目”和“年产 12000 万 mm 大直径蓝宝石晶棒”,根据公告内容上述项目预计在 2024 年投产。晶盛机电蓝宝石产能的提前布局可以帮助公司在本轮蓝宝石景气周期中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蓝宝石的下游应用中多以LED衬底为主,2017年LED衬底占蓝宝石下游需求的80%,LED的景气程度较大程度决定了蓝宝石行业的景气程度。LED周期的起点一般是从技术进步带来需求量开始上涨开始的,当前 LED 显示技术正沿着小间距→Mini LED→Micro LED 路径发展。Mini LED 是芯片尺寸介于 100-300μm,芯片间距介于 0.1-1mm 之间的 LED 显示技术,Micro LED 是指芯片尺寸小于 100μm,芯片间距介于 0.001-0.1mm 之间的显示技术。

  2020年到2021年为蓝宝石价格的周期性地点,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逐渐成熟,逐步扩大to C的市场规模,景气度有望上行。

  根据晶盛机电公告,目前客户 A 与公司形成采购意向,2022-2025 年晶盛机电将优先为其提供不低于 23 万片碳化硅衬底,客户 A 在满足同等技术参数和价格的前提下,优先向晶盛机电采购碳化硅衬底产品。此前,晶盛机电定增公告中拟投资 33.6 亿元投资年产 40 万片 6 英寸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晶片产能,项目建设期 5 年,预计第三年达产 30%,第 5 年达产 80%,第 7 年起达产100%。当前,晶盛机电将碳化硅项目从本次募投项目中调出,后续拟使用自有资金及其他融资方式投入。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技术对于建成可循环的高效、高可靠性的能源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助力实现光伏、风电(电能生产),直流特高压输电(电能传输),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机车牵引、消费电源(电能使用)等领域的电能高效转换,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国家2030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都已经明确,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趋势,现在到了动议讨论实施方案的阶段。不同于国际龙头逐渐完备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的战略规划,目前我国SiC产业内还没有真正的纯代工厂,SiC产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工艺、良率等都还有待提升,国内企业规模比较小,各环节也较为分散,现有为数不多的SiC企业多为FABLESS或IDM模式。碳化硅衬底材料技术参数优势较为明显,在禁带宽度、饱和电子漂移速率、热导率、击穿电场强度以及抗辐射等关键参数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此外,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制得碳化硅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功率器件。公司在碳化硅领域的研究持续多年,已具备6英寸碳化硅的长晶技术和晶片加工工艺,发展半导体材料端,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公司基于碳化硅材料的研发进展,建立了6英寸及以上尺寸的碳化硅材料研发实验线,涵盖晶体生长、切片、 抛光等核心环节,通过持续加强碳化硅长晶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和优化,逐步掌握纯熟工艺和技术,为6英寸碳化硅材料的产

  业化奠定基础。同时,公司积极地推进实验产品在下游客户端送样及检测,目前研发产品已通过部分下游客户验证,并与相关客户签订意向性战略采购合同。

  基于公司业务布局,能清楚的看到,晶盛机电半导体设备充分受益于能源结构转型,光伏等类别的新基建建设。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新签设备(含晶体生长设备及智能化加工设施)及其服务合同超40亿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未完成设备合同总计222.37亿元,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13.43亿元(以上合同金额均含增值税)。光伏装机量的持续增长带动硅片厂商持续扩产,除了新增的产能外,存量产能替换也会带来一部分设备需求,特别是大尺寸、薄片化的先进产能扩产。同时,在大尺寸硅片降本增效的优势下,下游硅片企业在规模化竞争中将持续刺激先进产能扩产需求,光伏设备行业具备高成长和高技术迭代属性。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慢慢的变成了全球共识。光伏产业以其清洁高效及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在政策鼓励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取得跨越式发展,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由最初的政策依赖、体量扩张逐步转型为效率优先、技术引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公司将紧抓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光伏长晶设备及智能化加工设备的市场开拓,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品质,加强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市场推广,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而蓝宝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为LED及消费电子的窗口材料,在过去5年,受LED照明行业周期波动影响,蓝宝石材料价格也大幅波动,行业内不少竞争力低的企业纷纷退出蓝宝石材料业务,行业竞争趋于集中。2021年,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回暖,照明、背光、显示和新型应用需求推动LED行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同时,伴随消费电子领域应用需求逐步放量,蓝宝石材料产业恢复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及制造能力方面,中国企业经过近几年发展,在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受降本需求驱动,蓝宝石材料也向着大尺寸和规模化生产趋势发展;6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切片、抛光环节研发线,研发线小试产品已通过下游部分客户验证,公司将继续加强技术打磨和工艺积累,进一步缩短公司在碳化硅材料领域与国外厂商的差距。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59.6亿元,同比+56.4%,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99.5%。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受益于公司交付能力和产能规模的提高,规模效应下利润充分释放。22Q1实现营收19.5亿元,同比+114.0%,归母净利润4.4亿元,同比+57.1%,扣非净利润4.3亿元,同比+78.3%,位于业绩预告中枢。受益于2021年硅片扩产的高景气和公司平台化布局深入,公司各项业务收入高增。分业务来看,2021年公司晶体生长设备营收34.7亿元,同比+32%,占比58%;智能化加工设备营收11.4亿元,同比+107%,占比19%;蓝宝石材料营收3.9亿元,同比+101%,占比7%;设备改造服务营收3.6亿元,同比+258%,占比6%。其中2018年-2019年公司受到“531新政”影响,2018年订单走弱,公司订单到收入转换周期拉长到6-9个月,直接导致2018-2019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下滑严重。但是随着行业逐步回暖,大尺寸硅片迭代不断推进,下游硅片厂商启动了新一轮的扩产,公司订单不断创新高。

  晶盛机电盈利能力稳中有升,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39.7%,净利率29%;2022Q1毛利率39.9%,净利率23.6%。2021年净利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较高。2019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降,但是在2020上升到36.6%,主要是大尺寸产品升级换代的影响,其中2020年晶体硅生长设备毛利率达40.5%。就公司的主要产品而言,晶体硅生长设备、智能化加工设备毛利率较高,利润贡献比较大。未来,随着大尺寸产品的高毛利释放,已经蓝宝石业务毛利率的上升,公司的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晶盛机电存货、合同负债也上升比较明显,而存货和合同负债可以显示公司目前在手订单较为充裕。2020年公司存货25.8亿元,同比增长85.8%。公司2014年-2020年预收账款/合同负债的上升趋势也比较明显,2021年创历史新高。2022Q1公司合同负债及预收账款达55.6亿,同比增长+132.6%,存货81.2亿元,同比162.7%。存货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订单交付发出商品增加。

  晶盛机电杜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公司有较高的收益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在2021年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升。2021年公司加权ROE为28.35%。目前公司在手订单222亿,下一财年业绩没有太大的压力,可以积极预测公司的ROE将维持高位。

  整体来看,晶盛机电在此次半导体国产替代的进程当中,表现的较为优异,前期公司一系列的技术储备在这次能源革命转型当中获益破丰,公司目前在手订单也给与未来业绩的强劲增长保驾护航。未来组件设备的主要方向仍是适应大尺寸+薄片化的发展方向,大尺寸硅片可以摊薄产业链各环节加工成本,进而降低发电成本,而设备会带来新一轮的需求更新。除此之外,公司超前布局的蓝宝石材料和碳化硅衬底材料,在规模化应用之后,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未来也有望给公司的业绩带来一定的增长。(校对/在野)

  2.【IPO一线】派瑞气体科创板IPO获受理 募资16亿元投建电子特气等项目

  集微网报道 6月23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中船(邯郸)派瑞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派瑞气体)科创板上市申请。

  资料显示,派瑞气体主要从事电子特种气体及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高纯三氟化氮、高纯六氟化钨、高纯氯化氢、高纯氟化氢、高纯四氟化硅、高纯氘气、高纯六氟丁二烯、高纯八氟环丁烷、高纯电子混合气等电子特种气体,以及三氟甲磺酸、三氟甲磺酸酐、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等含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显示面板、锂电新能源、医药、光纤等行业,是上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派瑞气体目前已经具备电子特种气体及含氟新材料等 50 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为行业内产业规模大、客户覆盖广、创新能力强且具备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的头部企业。

  据了解,派瑞气体的前身是七一八所特气工程部,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电子特种气体研发和产业化的单位之一,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不懈的市场拓展,公司在科技创新、产能规模、行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现已成为电子特种气体收入规模最大的国内企业,位列全球第九名,是国内唯一进入前十的企业,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

  2000年,七一八所成立特气工程部,开始从事电子特种气体的研发和产业化,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子特种气体研发和产业化的经营主体。2002 年,特气工程部成功研发出纯度高达 99.9%的三氟化氮气体,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标志着从0到1的跨越。自此,特气工程部揭开了电子特种气体国产化替代的序幕。

  2007 年,特气工程部首创以三氟化氮为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成功研发了电子级六氟化钨。此后,特气工程部攻克大批量生产关键工艺,具备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2008 年和 2010 年,七一八所特气工程部分别建成了年产 300 吨高纯三氟化氮和 30吨高纯六氟化钨生产线,标志着规模化成果转化正式落地,开启电子特种气体国产化新征程。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派瑞气体目前已经具备电子特种气体及含氟新材料等50 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公司作为行业先行者,在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2019-2021年(简称:报告期内),派瑞气体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37亿元、12.20亿元、17.3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96亿元、2.38亿元、3.55亿元。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派瑞股份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持续增长,反映了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

  分产品来看,报告期内,电子特种气体销售收入分别为36,443.05万元、101,492.34万元及149,381.18万元,其中2020年及2021年电子特种气体销售占比超过90%,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随着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产能增加及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已成为公司重要产品之一。2020 年 4 月公司完成同一控制下业务重组,2020 年电子特种气体业务规模增幅较大,2020 年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收入占比略有下降,2021 年保持稳定。

  目前,派瑞气体三氟化氮年产能达 9,250 吨、六氟化钨年产能达 2,230 吨、三氟甲磺酸系列年产能 660 吨,上述产品产能均居世界前列。

  为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派瑞气体此次募投项目包括年产 3,250 吨三氟化氮项目、年产1,500 吨高纯氯化氢扩建项目、年产 735 吨高纯电子气体项目、年产 500 吨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等项目,项目建成后公司的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集成电路产业为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 5G 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的快速崛起过程中,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集成电路应用和消费市场之一。然而,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能力却远低于市场需求,且在逆全球化、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等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进口依赖弊端凸显,因此,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其中,电子特种气体作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材料,覆盖多项工艺环节,在集成电路制造材料中占比仅次于硅片,关键地位凸显。目前,林德、液化空气、大阳日酸和空气化工四大工业气体巨头已占据全球及我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子特种气体行业的国产化需求急迫。

  2017 年 1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加快高纯特种电子气体研发及产业化,解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制约”。其称,公司有必要通过此次项目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新增高纯三氟化氮产能,及时把握集成电路产业国产化的市场机遇,增强自身产品供给能力。

  而三氟化氮作为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制造过程使用的优良等离子蚀刻气体,具备优异的蚀刻速率和选择性,与其他含氟类电子气体四氟化碳、六氟化硫相比,不会导致碳、硫沉积至硅表面,使用后对表面污染较小,因此三氟化氮为目前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子特种气体产品之一。

  根据 TECHCET 统计,预计 2025 年全球三氟化氮市场需求量将达 6.37 万吨,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未来,伴随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逐步进入国产替代进程,国内晶圆厂建设将持续增长;同时,显示面板产能大规模向中国大陆转移,在我国高世代线的加快建设以及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国内集成电路及显示面板行业规模的增长,以及相关产业向国内转移,将带动三氟化氮产品需求持续攀升。

  派瑞气体称,近年来公司订单量持续增长,现有三氟化氮产线产能利用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产能不足已成为限制公司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的瓶颈。因此,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亟需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先进生产线,配备高精度检测设备,扩大三氟化氮产能。项目实施不仅能更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电子特种气体行业的地位。

  关于公司发展战略,派瑞气体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子特种气体及含氟新材料供应商,公司秉持“志存高远、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聚焦增值”的企业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为使命,以“成为世界电子特种气体的主导力量”为愿景,聚焦主营业务、坚持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持续推动管理提升,凝心聚力将“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坚定不移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特种气体品牌。(校对/Lee)

  3.【IPO一线】比亚迪/欣旺达供应商双元科技拟科创板IPO:募资6.52亿元投建智能测控装备等项目

  集微网报道 6月22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元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

  资料显示,双元科技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面密度/厚度/克重/定量、水分、灰分等工艺参数检测并对生产过程进行高精度闭环控制的在线自动化测控系统,以及适用于表面瑕疵检测、内部缺陷检测和尺寸测量的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公司的产品可助力客户实现智能化检测及自动化控制。

  智能制造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工业自动化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过程控制和机器视觉行业是发展智能制造业、实现工业自动化的重要部分。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制造,为包括双元科技在内的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和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电池、薄膜、无纺布及卫材和造纸等行业对于产线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产线建设和改造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 2020 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兴起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推动过程控制行业和机器视觉行业的市场空间持续增长,受此影响,双元科技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其中,报告期各期,双元科技片材在线测控系统的收入分别为 4,263.67 万元、4,714.62万元和 10,679.61 万元,同比增长的幅度分别为 10.58%和 126.52%。产品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销量增加,同时平均单价有所提升。

  从销量上看,报告期内,该类产品的销量增速分别为 5.88%和 112.75%,主要因为报告期内下游锂电、薄膜、无纺布/卫材等行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特别是 2021 年,受下游锂电池和光伏装机量增长的影响,大型新能源客户扩大产能,检测锂电池极片涂布均匀度、光伏胶膜厚度和锂电池隔膜厚度的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是国内片材在线测控系统的领先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关产品的收入增幅较大。

  从平均单价上看,报告期内,该类产品的销售均价增速分别为 4.43%和 6.48%。2020 年较 2019 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产品配置差异的影响,配置 β 射线源的产品单价较高,该类配置的产品销售占比增加,提高了 2020 年的销售均价。2021年较 2020 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电池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公司积极开拓该领域的产品市场,该领域的产品单价较高,收入增长较快,提高了 2021 年的销售均价。

  双元科技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长为新能源锂电池、薄膜等行业片材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及控制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并与上述行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宁德新能源、比亚迪(002594)、蜂巢能源、欣旺达(300207)、亿纬锂能(300014)、赢合科技(300457)、科恒股份(300340)、璞泰来(603659)、嘉元科技(688388)和诺德股份(600110)等,薄膜行业的福斯特(603806)、金韦尔机械等;无纺布及卫材行业的诺邦股份(603238)和延江股份(300658)等,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知名客户的稳定合作关系以及公司持续加大客户开拓力度,为公司近年以及未来的经营业绩提供坚实的客户基础。

  招股书显示,双元科技此次IPO拟募资6.52亿元,投建于智能测控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项目、营销网络及技术支持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近年来,新能源电池领域受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下游动力锂电的出货量增长迅速。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327GWh,预计 2021 年-2025 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 45.26%。

  双元科技称,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公司产品在锂电行业的市场需求,并且公司已与比亚迪、宁德新能源、蜂巢能源等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获得持续订单,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预计公司订单仍将持续增加。

  智能测控装备生产基地项目新建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以扩大公司在线自动化测控系统和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的产能,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

  而研发中心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公司能够持续生产符合行业趋势、客户需求的产品。营销网络及技术支持中心建设项目能够增强公司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为后续主营业务发展和产能消化提供市场支持。

  由于公司的产品采用分阶段收款模式,双元科技日常经营需要较多的营运资金配套。发行人实施补充运营资金项目,将有利产能扩张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双元科技认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提升业务规模、增加技术储备、完善营销网络,从而进一步发挥生产规模效益与研发技术优势。

  关于公司发展战略,双元科技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自动化过程控制和机器视觉技术领域,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发展,在新能源电池、薄膜等多个下业形成一系列以质量控制为目标的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抓住国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设备行业大发展的机遇,从产品与技术、市场与客户方面、内部运营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着手,提升技术水平,扩大下游应用领域和客户群体,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成长性。

  4.【IPO价值观】研发投入不足却大手笔理财 微导纳米核心设备面临替代风险

  集微网报道 近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太阳能光伏年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上游光伏薄膜沉积设备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受益于此,成立于2015年的微导纳米也实现盈利收入快速增长,并于近日重启科创板IPO进程。

  不过,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变革,微导纳米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其核心设备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而在半导体领域,其产品也难以进入晶圆厂的招标名单中。同时,该公司一边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一边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行为,也引起投资者的质疑。

  行业周知,太阳能电池片技术的发展对光伏设备技术提升和应用拓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几年,随着PERC电池成为太阳能电池片主流的技术路线,带动了CVD、ALD等薄膜沉积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受益于此,北方华创、捷佳伟创、微导纳米等国内厂商的薄膜沉积设备业务收入也实现较快的发展。据微导纳米问询回复中披露,2020年,捷佳伟创光伏PECVD设备收入约21.58亿元,而微导纳米当年的总营收仅为3.13亿元,均为光伏ALD业务收入。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PERC电池是目前的主流技术,但近年来国内厂商已陆续开始布局TOPCon、HJT等下一代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同时,IBC和钙钛矿为未来技术,也处于实验和验证阶段。

  微导纳米也在招股书中指出,我国光伏企业在TOPCon、HJT等下一代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的研发上先后取得突破,转换效率不断刷新世界记录,效率更高的N型TOPCon电池、HJT电池(异质结电池)等则最有望成为P型PERC电池后的产业化主流技术。

  根据CPIA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起,PERC电池市场份额呈现逐年快速下滑趋势,而TOPCon电池、HJT电池的市场份额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据悉,薄膜沉积设备按照工艺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物理气相沉积(PVD)设备、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和原子层沉积(ALD)设备。微导纳米指出,设备厂商需要针对三种技术路线的技术难点和应用领域,分别对相关工艺和产品进行设计和开发,三种技术路线之间无法直接相互转换。

  从技术原理来看,PVD、CVD、ALD在新型高效电池中都有应用空间。其中,PVD设备可用于HJT光伏电池透明电极;CVD设备可用于PERC电池背面钝化层、PERC电池减反层,TOPCon电池接触钝化层、减反层,HJT电池接触钝化层;ALD设备可用于PERC电池背面钝化层,TOPCon电池隧穿层、接触钝化层、减反层。

  可见,无论是TOPCon电池还是HJT电池,均需要应用CVD设备,而ALD设备仅可用于TOPCon电池。若是未来技术路线倒向HJT电池,这对于以ALD设备为主的微导纳米是否产生冲击呢?

  从微导纳米目前已取得的新型高效电池产线重大销售合同情况来看,没有一份与HJT电池产线建设相关。而该公司也坦承,如果公司产品技术无法适应未来新型高效电池(TOPCon、HJT 等)的应用需求,可能导致公司设备无法满足下游生产制造商的需要,从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或许是意识到在光伏领域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微导纳米进一步开拓集成电路市场,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此次IPO,微导纳米拟募资10亿元投建半导体配套设备等项目。其称,通过募投项目能够继续扩大公司应用于半导体领域的ALD设备生产规模,提升薄膜沉积设备市场占有率,促进国内薄膜沉积设备与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半导体行业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替代。

  目前,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由应用材料(AMAT)、泛林半导体(Lam)、东京电子(TEL)和先晶半导体(ASM)等国际巨头公司垄断。根据Gartner统计情况,2019年ALD设备龙头TEL和ASM分别占据了31%和29%的市场份额,剩下40%的份额由其他厂商占据。

  近年来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速度快速增长,但总体来看我国半导体行业制造仍需大量进口设备,尤其是薄膜沉积、光刻等核心环节工艺设备,国产化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微导纳米表示,虽然公司拓宽薄膜沉积设备业务下游应用领域,营业收入也呈增长趋势,但受限于较短的发展历史,在资金实力、业务规模、行业认知度等方面,较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半导体领域国际巨头尚有差距,在议价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

  除了国际龙头之外,微导纳米也将面临着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国内公司的竞争。据悉,拓荆科技主要产品包括PECVD设备、ALD设备和SACVD设备三个产品系列,已广泛应用于国内晶圆厂14nm及以上制程集成电路制造产线nm及以下制程产品验证测试。

  据招标平台信息显示,上海积塔半导体多项设备中标结果公布,拓荆科技中标了11台薄膜设备。而今年1-3月国内晶圆厂的设备采购招标结果中,北方华创中标13台设备,包括薄膜、干法刻蚀、炉管设备。

  值得提及的是,在中标名单中,难以看到微导纳米的身影,这也间接反映出其产品技术竞争力较弱。

  可见,微导纳米作为“后进者”,在集成电路技术积累及市场开拓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与国内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研发投入中便有所体现。

  2018年至2021年1-9月,拓荆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亿元、0.74亿元、1.23亿元、1.30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2.84%、29.58%、28.19%、34.65%。而微导纳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35亿元、0.31亿元、0.54亿元、0.63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2.75%、14.41%、17.19%、27.51%。无论是研发投入金额还是研发费用率,微导纳米均不如拓荆科技,导致产品竞争力较弱,这也是公司拓展半导体市场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

  据笔者查询招股书发现,2021年1-9月,微导纳米在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出合计为8.99亿,主要是公司理财投资相关现金支出以及购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支出。其中,购建固定资产等仅仅支付了1351万元现金。也就是说,微导纳米将8.85亿全部用于了理财投资。

  与此同时,2018年至2021年1-9月,其银行存款分别为0.36亿、1.34亿、4.66亿、1.59亿,其称,2021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较上年减少,主要系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所致。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事实。

  尽管如此,微导纳米此次IPO募资10亿元当中,仍有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而在此背景下,微导纳米募资补流是否具有合理性呢?同时,研发投入不足,也许会影响其产品应用市场拓展。(校对/Lee)

  5.【IPO一线】威迈斯拟科创板IPO:募资约13.32亿元投建两大新能源汽车电源等项目

  集微网报道 6月23日,上交所受理了深圳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威迈斯)科创板上市申请。

  威迈斯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电力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车载电源的车载充电机、车载 DC/DC变换器、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电驱系统的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以及液冷充电桩模块等。

  2021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增加,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尤为明显,从2020年5.40%的水平大幅上升至13.4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我国有望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规划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车 20%市场份额的目标,这也将极大的提振车载电源的市场需求。

  在车载电源领域,威迈斯目前已经获得广大主流车企的认可。招股书显示,公司800V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岚图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其中小鹏G9车型计划于2022年第三季度上市,预计为国内首批基于800V高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长城汽车、三一重机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和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其中电机控制器2021年出货量达到4.4万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集成“电源+电驱”的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研发。

  根据NE Times数据,2020-2021年期间,公司连续两年在中国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长城汽车、三一重机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和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其中电机控制器2021年出货量达到4.4万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集成“电源+电驱”的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研发。

  2019-2021年三年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7.29亿元、6.57亿元、16.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3413.8万元、551.12万元以及7504.31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务从2019年占比83.66%,2020年占比84.67%到2021年占比提升至96.99%;工业电源业务从2019年的16.34%,到2020年的15.33%,直至2021年下滑至3.01%,凸显出公司正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

  受益于国家战略、产业政策推动、整车厂商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与创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等因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持续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市场的发展。

  威迈斯表示,若公司未能及时扩大生产能力,将难以应对下游整车厂快速增长的核心零部件采购需求,进而限制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公司选择募资约13.32亿元分别投建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龙岗宝龙新能源汽车电源实验中心新建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均围绕着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是从公司的生产和研发角度出发,对公司现有业务进行拓展和深化,有利于加强公司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进一步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

  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将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的生产能力,并进一步优化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的生产工艺水平。“龙岗宝龙新能源汽车电源实验中心新建项目”将通过扩建研发场地、新增研发及检测设备和扩充研发团队等方式,提高公司研发能力。“补充流动资金”将增加公司流动资产规模,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提高公司财务安全性和经营稳定性。

  据悉,“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将以全资子公司芜湖威迈斯为实施主体,拟投资 62,000 万元,通过新建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并购置设备进行扩产产线 万台/年。而“龙岗宝龙新能源汽车电源实验中心新建项目”将以威迈斯为实施主体,拟投资 21,230.33 万元,利用现有厂房并购置先进的研发和检测相关的设备,引进优秀研发人才,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另外,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和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50,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道路,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丰富产品线,打造产品技术、质量和成本的领先优势,致力于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电力电子产品供应商。(校对/xiao wei)

  6.【IPO一线】茂莱光学拟科创板IPO:募资4亿元投建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等项目

  集微网报道 6月23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南京茂莱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茂莱光学)科创板上市申请。

  茂莱光学作为精密光学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于半导体(包括光刻机及半导体检测装备)、生命科学(包括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生物识别、AR/VR 检测等应用领域。

  目前,茂莱光学主要产品覆盖深紫外 DUV、可见光到远红外全谱段,主要包括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三大类。2019-2021年,茂莱光学实现主营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22,189.64 万元、24,616.72 万元和 33,141.07 万元,2020 年度和2021 年度同比分别增长 10.94%和 34.63%。

  分产品来看,报告期各期,光学器件是报告期内茂莱光学主要的收入来源,光学器件分别实现收入13,277.28 万元、13,567.68 万元和 18,878.17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9.84%、55.10%和 56.95%。

  茂莱光学称,2021 年,公司光学器件收入较 2020 年增加 5,310.49 万元,同比增长 39.14%。主要系平片收入增加 3,721.09 万元,随着疫情逐步缓解,海外牙科市场被抑制的需求逐渐放量,客户 ALIGN 和 Meopta 对应用于 3D 牙科扫描系统的平片需求量大幅增加,公司对上述客户的平片收入分别同比增加 2,242.39 万元和 760.62 万元,较上年增长154.39%和 242.16%。

  此外,棱镜收入同比增长 38.31%,主要系客户 ALIGN 对光线折返异形棱镜的需求量增加,向该客户销售的棱镜金额同比增加 807.56 万元;透镜收入同比增长 12.35%,主要系 2021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回升,应用于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康宁集团对应用于半导体检测设备的透镜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

  报告期各期,光学镜头分别实现 5,523.54 万元、5,390.59 万元和 6,799.58 万元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4.89%、21.89%和 20.51%。其称,2020 年度,公司光学镜头收入下滑主要原因为航天监测相机镜头及星敏相机镜头收入受客户需求影响大幅下降。而2021年营收增长主要系显微物镜系列收入大幅度提升,受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影响,对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客户 Camtek 收入较去年增加 1,317.71万元,对其销售的一款新品 10 倍显微物镜进入批量交付阶段,且该客户对 5 倍显微物镜等其他多款显微物镜的需求量亦增长较快。

  茂莱光学表示,2020 年度,公司光学系统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原因系 AR/VR 检测等下游领域保持市场增长,客户 Facebook 和 Microsoft 积极布局,产品需求相应增加,该产品逐渐得到产业化应用;同时,生物识别光学模组收入增加 480.95 万元,主要系十指扫描仪模组、护照扫描仪模组等高单价的产品收入增加。

  而2021 年度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系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下游半导体检测设备需求放量,公司对 KLA 和 Camtek 的此类产品交付量随之增长较快。

  招股书显示,茂莱光学此次IPO拟募资4亿元,投建于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生产项目、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计划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佳路以北、金鑫东路以西地块实施,通过新建 1 栋厂房、1 栋综合楼以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并引进一系列先进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实现对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等一系列光学产品的产能扩充。

  而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金鑫东路以西、汤佳路以北,公司计划利用新建的综合楼 B 部分面积,装修改造半导体光刻及半导体测量设备开发实验室、消费类电子商品量产线mm 口径及以上大口径激光干涉仪开发实验室、基于新一代光学技术的医疗仪器开发实验室,并配备一系列先进研发和检测设备,同时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

  该项目完成后,将形成一系列高标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光学主动定心测量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大数值孔径物镜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式、200~300mm 大口径干涉仪、300mm 口径干涉仪球面标准镜、镜头像质检测的原理研究与自动化检测设备开发、双频激光测长原理研究与产品开发、点衍射干涉仪原理研究与产品开发、自动对焦的原理研究与设备开发等 30 项技术课题进行研发和改进。

  茂莱光学认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将建成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和标准的实验室,进行高端精密光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有助于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进一步提高光学加工技术水平,以助力我国半导体(包括光刻机及半导体检测装备)、生命科学(包括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应用领域国产化。

  对于公司发展战略,茂莱光学表示,公司将始终专注于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创新,本土及国际市场的开拓,精益运营管理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及服务水平,为科技应用领域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复杂度、高附加值的核心光学器件及解决方案,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如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的跨越发展,赋能光刻机及半导体装备升级换代,为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生物识别及 AR/VR 检测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光学技术支撑。进一步打造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升公司品牌及国际化形象,保持精密光学行业地位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客户价值、员工成长和科技进步的公司使命,实现成为高端光学科技创新应用企业的愿景。(校对/Lee)

  集微网报道 6月23日,深交所披露了关于终止对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据披露,深交所于2021年10月13日依法受理了百康光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并依法依规进行了审核。

  2022年6月21日,百康光学向深交所提交了《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保荐人向深交所提交了《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

  根据有关规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对百康光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

  资料显示,百康光学主要从事以光学透镜为核心的非成像光学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光学透镜及配套精密注塑模具、汽车氛围灯及其组件,主要应用于汽车照明、通用照明、安防监控等下业。

  其中,在汽车领域,百康光学产品已成功导入法雷奥、马瑞利、海拉等全球前五大车灯企业及比亚迪、长城汽车、福田戴姆勒、江淮汽车等主机厂;在通用照明领域,百康光学同样进入了全球知名照明企业昕诺飞(原飞利浦照明业务)、朗德万斯(原欧司朗照明业务)的供应链;在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两家龙头企业均是其客户。

  20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内”),百康光学实现盈利收入分别为2.24亿元、2.63亿元、2.85亿元、1.78亿元,增提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不过,营收增长的背后,百康光学却增收不增利,毛利率持续下滑,2020年净利润也同比下跌的19.23%;更为不利的是,百康光学的应收账款规模持续扩大,已对其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末,百康光学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8,366.30万元、10,430.65万元、13,641.72万元和15,391.3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7.29%、39.62%、47.87%和86.43%,呈逐年增长状态。

  同时,报告期各期末,百康光学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82、2.8、2.23、1.23,不及6.19、5.65、5.86、3.1的行业平均值,也不及雷笛克光学、星宇股份、帝宝工业等可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其应收账款规模持续加大、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降且低于可比企业,反映出百康光学回款难度持续加大。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末,百康光学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330.66万元、5,735.72万元、7,215.05万元和9,356.27万元,呈持续增长趋势;与之相反的是,其存货周转率却持续走低,报告期各期末分别为2.5、2.54、2.82、1.37,均低于3.53、3.13、2.99、1.5的对应行业平均值。

  存货周转率低,不仅占用了百康光学大量流动资金,还因存货跌价,给百康光学带来了较大损失。报告期各期末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229.34万元、290.30万元、362.69万元和702.12万元,呈增长趋势。其中,产品售价降低是造成存货跌价的重要原因,如2019年-2020年、2021年H1,存货在制模具余额增加,百康光学为获取透镜生产订单,部分模具定价较低,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导致计提坏账准备增加。(校对/Lee)

  【稳健】顺络电子:订单情况持续保持稳健状态;神州数码子公司签订2.16亿元昇腾AI服务器合同;一周概念股:手机品牌持续加单

  【成果】航宇微:国产化存储器研制认定取得成果;清微智能获大基金二期投资入股;瑞红苏州拟在日本设立全资子公司;IC概念股涨跌幅排行

  【居首】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达6618件,全球居首;上海微电子光刻机相关专利公布;科学家研发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

  5篇论文获评优秀!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在海口顺利举行